栗姓氏怎么念 栗姓氏怎么读

资料整理:天下达观

栗陆氏,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部落首领。据《世本集贤》等古书的描述,栗陆氏生活年代距今8500年~8200年。

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及《帝王世纪》等大量古籍均有记载。

《易·系辞下》“包牺氏没”,唐孔颖达疏:“包牺氏没,女娲氏代立为女皇,亦风姓也。女娲氏没,次有大庭氏、柏黄氏、中央氏、栗陆氏。”

南朝梁何逊《七召·治化》:“何大庭之足竞,岂栗陆之能邻。”

栗陆氏在伏羲称帝时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,被封为“水龙氏”,繁滋草木,疏导泉源,堪称水利始祖。

据北宋《三坟》记载:“栗陆氏居北。”

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:“栗陆,子居我水龙之位,主养草木,开道泉源,无或失时,子其勿怠。”

栗陆氏回答说:“竭力于民,君其念哉!”

据《河南文物名胜史迹》中说,夏代,夏邑是有虞氏的分布范围;商代称栗国(《殷墟卜辞综述》记载有“栗”);西周至春秋是宋国的栗邑;秦时,置栗县;西汉建栗侯国;北魏称“下邑”;金元时期,改称“夏邑”。

明嘉靖《夏邑县志》载,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,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。

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,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“栗城遗址”石碑。

东汉学者应劭的《风俗通义》记载:栗姓源于风姓,是古栗陆氏之后。伏羲氏逝后女娲氏即位,共封十二氏为诸侯,均为风姓,栗陆氏居北

甲骨文的栗字像一株树上长出了有刺的果实。因栗木可建房子,做柴薪;栗果可食,亦可作药,提供了栗陆氏5代定都100余年的安乐生活。

栗陆氏部落以栗树为其氏族的神树,成为氏族的原始图腾,并以此命名氏族名和族徽。后族人以栗为姓。

在明嘉靖年间和民国时期的《夏邑县志》中,其县城图都标明,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一座栗王祠。

栗王祠,是栗陆后人为纪念先祖而建,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。

栗陆氏是伏羲氏的宗支,以伏羲为祖,栗王是后人对其的尊称。

在华夏远古文明初期,并没有“帝”和“王”的称谓,只有“氏”的称号,“氏”最早的含义也并非指家族,而是指部族首领,相当于后来的“帝”、“王”。

夏商周三代,人们认为王者为大,因此栗陆后裔将其先祖尊为栗王,并建造栗王祠。

栗陆氏继承了伏羲女娲氏的第四代王位,传五世,子孙分为栗姓、陆姓、六姓、安姓、舒姓。

夏邑,这座城池,早在8000多年前的伏羲时期就已经成为栗陆氏的建都之地。

根据古文献记载,栗陆氏在中国文字的形成方面也做出过贡献。栗陆氏曾“因鸟迹”而“起龙图文”,为传“书契”,起了重要作用,也为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中国伏羲研究会理事、历史学家王大有认为,栗陆氏是傈僳族族源源头,河南省夏邑县是傈僳族发源地。

经考证,傈僳族是栗陆氏部落自商丘夏邑一带“东夷西迁”我国西部地区后,并再南迁金沙江、怒江等地,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。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。

万余年前的上古时期,豫东一带的气温平均高出现在2℃~3℃,今商丘夏邑一带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栗树林。居于山东半岛的东夷先民逐水草而居,因此地多栗果而在此栖息繁衍,以“栗”为地名,逐渐形成栗陆氏部落,并建都栗城。

商丘夏邑一带的先民,在远古至夏商周时期,即以粟、黍、麦、稻等为主要作物,并多见于甲骨文记载。

夏邑位于黄河冲积扇的大前方,自古受黄河、淮河各支流丰厚的泥沙淤积,土层厚度二三十米,土地肥沃,最适于农业发展。

夏朝国君少康即位之前居于纶城(今商丘夏邑),就以粟、秫等粮食酿酒,成为中国酿酒业先祖,“杜康酿酒”传为佳话。

在栗陆氏统治部落联盟的后期,当为第5世栗陆氏首领统治时,刚愎自用,滥杀无辜,导致了该政权的崩溃,以致使部落先民走上西迁之路。

末代栗陆氏可谓残酷之至。据《路史》记载,东里子的后人复仇,杀了栗陆氏,而取得部族的领导权。

栗陆氏被杀后,其族人一部分开始向西迁移。大约在夏商之际,也是东夷部族向西流动的一个重要时期。

以鸟为图腾的赢秦,就是“东夷西迁”的结果。秦和少皞、高句丽等一样,原本都是东方的古部族,因此史载秦人对少皞的祀典特别隆重。

《史记·秦本纪》所述秦的远祖从东方逐渐西迁的史实必为可信。

栗陆氏部族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、陕西、四川一带定居下来,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,逐渐形成新的族群,成为氐羌的一部分。

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有“栗戈国”:“栗戈国属康居,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,其土水美,故葡萄酒特有名焉。”极有可能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。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,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迁移,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。

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。16世纪中叶,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,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,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。

在17~19世纪,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,一部分进入缅甸,一些人迁到老掴、泰国等。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。

历史最是一部耐读的“大书”。远者若近,古者若今。

资料整理来源于:网络

版权声明:
作者:大道
链接:http://dh.ahtjh.com/caijing/3145.html
来源:澳航推介会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